序言 内耗-心理痛苦放大器

内耗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自控力等心理资源的无谓消耗,减弱甚至摧毁我们的行动能力。

内耗几乎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当我们对自己不满、怀疑自我并压迫自我时,当我们回避某些感受时,当我们试图在思维里自我辩驳、说服时,当我们试图控制、压抑、否定或漠视特定的感受与思维时,当我们想要控制他人、环境甚至社会时,我们所做的,就是持续激发内耗的自我战斗。

恐惧错误、追求完美的社会文化是内耗的根源。

停止内耗之一:构建全新认知

某种程度上,压力并不必然影响健康;但相信压力有害健康,压力则一定会构成对健康的威胁。

停止内耗之二:掌握有效的仪式性技巧

接纳不是语言层面的敷衍,而是敞开胸怀的体验——客观地描述事实,体会感受,观察思维,同时不会被思维、感受控制。

停止内耗之三:养成适应性习惯

如果拒绝体验不愉快感受,我们也同时拒绝了成长的机会

第一章 停止内耗,掌控人生的权利从未丢失

掌控感是所有力量的源泉

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掌控感,正是安全的基础,当我们自认为“一切尽在掌握”时,会感觉充满了信心和力量,能轻松面对一切挑战;而当“一切都失控”时,我们又容易陷入悲伤、绝望,无法面对哪怕他人一个漫不经心的眼神。

痛苦是一种自我选择

感受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但同时,行为也会改变感受。

无论我们遭遇过何种打击,无论个人愿意与否,选择的权力一直都在我们手中。

痛苦是一种自我选择。

性格会决定一生吗

标签化的性格,无法准确预测个人的行为和成就。

对生活更具影响的因素是个人的期望和对应的行为

停止内耗,你只需动力和有效的技巧

压力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不愉快的感受则是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副产品。

愤怒宣泄法不仅无助于愤怒管理,而且会强化原有的愤怒感。

痛苦与是否努力无关,导致痛苦的,更多的是个人心理灵活性的丧失,以及对自我、他人、世界苛刻的评判。

第二章 内耗的脑神经机制

当身心资源全部被用于自我战斗式的内耗时,我们无力应对哪怕一点点的挑战,也无力做出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大脑的两种工作模式

通过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结构。

情感脑的决定性作用

理智脑无法取代情感脑,离开感受的帮助,我们的理智无法完成哪怕是微小的选择。

放纵情感脑会发生什么

在压力下,当感受成为我们行为的主宰时,我们更容易选择即时刺激反馈而非长远价值反馈。

接纳情绪体验,无论它们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迅速停止内耗,将宝贵的身心资源用于及时补足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能力;然后坚持用积极的价值观来引领自己的行为。

情感脑指引目标,理智脑则负责为实现目标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停止内耗的四大阻碍

错误的信念:知识和态度会改变行为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信息和态度,更是有效的练习。

有效的练习才能改变大脑结构,进而形成我们适应性的自动反应模式——习惯

非适应的方法:越挣扎,越痛苦

逃避感受是导致负面效果最严重的一种。

匮乏的资源:身心俱疲

我们的自控力、意志力资源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无力改变,有时只是因为我们浪费了太多的身心资源。

失控的思维与感受:丧失觉察、行动能力

镜像神经元匮乏理论,指的是我们时常用镜像映照外部世界,理解别人的需求,努力赢得他人的赞许,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他人能映照我们的感受和需求。如果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不被接纳、不被理解,因此陷入深深的痛楚。

痛苦是成长的一部分,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必将是没有满足感的生活。

我们要担负起生活的责任:我能够通过改变与选择思维、行为,掌控我的感受;我是感受的主人,而非感受的奴隶。

心理脱困四步走

幸福不是人生常态,痛苦才是。我们要学会面对痛苦,不再试图逃避,而是接纳它们、欢迎它们。然后,我们才能节约并调动有限的身心资源,去寻获自己想要的幸福。

脱困第一步:接纳挑战

真正的接纳里,没有评判、否定、安慰、漠视、压抑等行为。

脱困第二步:有效的仪式和持续的努力

仪式练习可以改变大脑结构,进而改变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在掌握技巧之后,必须不断的练习,才能保持住习得的技能。

脱困第三步:寻求积极、可掌控的反馈

我们所有的能力,都源于积极的反馈,而所有的痛苦,都离不开消极的反馈。

设定可控的目标并收获积极的反馈,能让我们重建个人心理灵活性、让我们更有力量掌控自己生活的重要一步。

脱困第四步:分解痛苦并练习针对性的处理仪式

要想有效处理痛苦,我们必须面对并深入体验它们。

第三章 停止内耗的六把钥匙

越想控制思维,思维就越容易失控。

做有意义的事情激发的幸福感,会带给我们的身体更低的炎症水平,以及更高的抗体水平和抗病毒基因;而享乐带来的幸福感,所伴随的是完全相反的身体反应。

重新校准认识——从评判并排斥“不好”的想法和情绪,转移到开始平静地接受它们,认识到它们也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其次,我们还需要重新组织行动——从害怕自己的想法,排斥恐惧、愤怒、悲伤、羞耻、孤独等不愉快感受,转变为用行为来接纳它们,甚至是利用它们所蕴含的智慧,主动激发并体验某些特定情绪。

自豪与羞愧

糟糕的感受带来的内耗,会削弱而非增强我们的自控力。

自豪会让我们感觉充满力量,可以应对一切挑战;但羞愧,则会导致我们正在进行的行为中断,思想混乱,甚至无力说话。

离开羞愧,我们将缺乏自我改善与前进的驱动力,主动体验羞愧,是有效处理羞愧的重要步骤。

自豪用处:有效处理羞耻感,提升自我效能。任何时候,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表现更出色,都可以借用自豪的力量。

羞愧用处:改进自我行为,修复受损关系。

沮丧与悲伤

沮丧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旦我们想要压抑或者漠视这种现实体验,自我战斗就会迅速开始。

要摆脱内耗,我们需要体验沮丧与悲伤,接纳它们带来的不愉快感受。在接纳的同时,我们要发掘它们所传递出的积极信息。

悲伤的一个关键适应功能,是促使个人在面对重大丧失后进行反思。悲伤会减慢我们的呼吸节奏,降低我们的心率和血压,使得我们有时间暂停,以便于更新认知结构并适应这种丧失,这种暂停也使我们能够做出评估并修改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在我们遭遇挫折,或经历恐惧、愤怒等不愉快感受时,去发现自己的沮丧,体验背后的悲伤,往往会让我们更好地摆脱困境。

悲伤用途:有效处理愤怒、家暴问题,唤醒社会支持。

沮丧用途:释放压力,保护我们免受极端情绪干扰。

爱与快乐

在困境中,激发爱的力量,能帮我们更好地面对困境。

除非一个人首先爱自己,否则他不可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爱别人。

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能有效激发人体释放更多的血清素,它可以增强人的信任感、平静感、安全感、慷慨感,以及连接感;相反,自责则会导致人体分泌更多的皮质醇,这种化学物质如果长期处于高水平,将会减少我们表达愉快的神经递质数量,诱发抑郁。

高水平的自我同情,可以减少焦虑、羞愧、内疚等不愉快感受,增加对悲痛、愤怒、亲近感受的表达意愿。

当我们想要前进,当我们需要给自己发展的动力时,我们不能求助于自责、羞愧,而是要激发自我同情。自我同情,让我们更有力量面对挑战。

感恩

感恩,作为一种行为,拥有改变人生的魔力:它可以将我们带离自怜、抱怨的境地,重新体验到快乐。

感恩可以改善睡眠质量;让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面对挑战时更有耐心,更少烦躁、易怒表现;有助于控制饮食等等。

爱与快乐的用途:带我们越过悲伤、愤怒、恐惧、羞愧、自责,带我们远离焦虑、抑郁,让我们收获幸福。

放松与好奇

好奇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动力,也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决定着我们的健康。

在单纯的好奇中,我们会远离过去的伤痛与对将来的焦虑,自然进入当下,平静也会随着降临。

放松与好奇的用途:有效管理愤怒、悲伤、恐惧、焦虑等几乎所有不愉快感受,有效管理几乎所有思维困境。

成长与收获视角

人有两种基本思维视角:成长视角固定视角,这两种思维视角,可以互相转化,但影响截然不同。

一个拥有固定视角的人,相信自己的品质、智力、天赋、能力等都是固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对他们来说,变化的生活更容易唤醒恐惧。在这种恐惧中,他们会逐渐远离挑战,远离失败,远离一切不确定性。但生活本身就充斥着挑战、失败和不确定性,因此,这种视角很容易导致内耗:无法面对真实的生活,遭遇持久的痛苦。

拥有成长视角的人,认为自己的品质、智力、天赋、能力等都是可培养、可发展的,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感受到的并非威胁,而是难得的成长、进步的机会。在遭遇失败时,他们知道这是成长的一部分,因而能从中找到收获,从而在下一次挑战中表现得更好。

关注成长而非丧失的心态,会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取得更大的成功。

成长/收获视角的用途:提升个人表现水平,有效管理失败、丧失、无助、无力等不愉快感受。

接纳与前进

所谓接纳,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的过程,它意味着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发生了什么,但我们并没有据此做出评判,没有考虑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想要或不想要......接纳就是“我看到,我知道,我察觉到”。

去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带着好奇去平静地察觉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这就是接纳。

有意义的生活,会让人睡眠质量更好。

最优的时间观是拥有积极的过去、适度享乐的现在,以及积极而充满希望的未来,当我们的思维陷入消极的过去,宿命的现在,以及焦虑、绝望的未来时,往往会遭遇严重的心理困境,向着最优的模式调整我们的时间观,会有助于解决心理困境。

第四章 摆脱思维困境

刺激背后,不同的思维是导致感受不同的决定性力量。

要解决思维带来的痛苦,我们首先要明晰思维活动的过程,只有了解这个过程,我们才有机会寻得真正的心灵自由。

思维内耗的五种表现

  • 创伤性记忆重现——思维闪回
  • 对过去的消极反思——思维反刍
  • 各种念头连续不断——多思
  • 标签化思维与认知融合
  • 思维唤醒的冲动与欲望

创伤性场景重现

自我疏离视角能显著减少重度抑郁患者的负面情绪,能降低负性事件引发的愤怒、攻击性想法甚至攻击性行为,能够降低个人的焦虑感,能让个人推理过程以及决策更明智等等。

当“过去”无法过去

过去无法改变,在反刍中,唯一被改变的,只是当下的生活。有反刍思维倾向的个体,很容易受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困扰。

个人心理灵活性构建的核心:我们无法决定挑战的类型,无法选择挑战出现的时机,无法屏蔽或阻止大脑里自动化的思维以及身体的感受,但当挑战出现时,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处理方案,以及决定是否要由其掌控我们的行为。

总是想太多

在多思的困扰下,人们的认知很容易被歪曲。

多思/自责处理技术:接纳与自我肯定技术

处理标签化思维带来的认知融合

负面标签对我们有着巨大的伤害,这种伤害远超过我们所能意识到的范畴——不仅是言语上的伤害,而且是行动上的,它会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让我们做出与标签相符的行为,并诱导人们向着与自我实现相反的方向前进。

**认知融合处理技术:**负向标签快速朗读重复法

有效处理思维伴随的冲动与欲望

接纳我们的感受,哪怕它不愉快;接纳我们的渴望,并允许它存在,哪怕我们并不认同这种渴望。在接纳这一切的同时,关注我们的行为,让它导向正确的价值观,而非被冲动控制。

**冲动/欲望处理技术:**三步思维观察表达法

摆脱思维困境

回归当下技术:

  • 腹式呼吸法
  • 呼吸观察法
  • 感官调动法

思维决定感受

思维不仅能决定感受,还会放大感受。

第五章 远离感受伤害

只有面对,才能避免更大的痛苦。

恐惧与焦虑

焦虑与恐惧本质相同,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恐惧——焦虑的核心,依然是恐惧感。

在恐惧与焦虑中,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陷入周围具有威胁性的事件,从而阻碍根据当前的执行需要灵活地部署注意力

恐惧的神经激素会使我们对痛苦格外敏感,同时会让我们充满怀疑和迷茫。

针对恐惧,否认、漠视、回避、压制等方式不会带来理想的处理效果。

恐惧的诱因包含两类:第一类是现实的威胁,第二类是想象造成的威胁。

感受处理秘诀:接纳自己的焦虑、恐惧,练习带着好奇心去体验而非逃避它们,或者,赋予你恐惧的事物全新的、好玩的形象。另外,当有机会解决问题时,接纳情绪并寻找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愤怒

愤怒的阶段:

  1. 沮丧
  2. 反思
  3. 悲伤
  4. 评判
  5. 指责/惩罚

愤怒导致的大脑工作模式切换会让我们丧失深入思考的能力,行为选择更多的是基于短时而非核心价值。

愤怒除了带来智力下降、认知扭曲,以及对当前利益而非长远价值的关注,还会导致我们更倾向于采用高风险决策策略,更容易做出糟糕的决策。

长期愤怒会对我们的免疫系统造成消极影响,愤怒的人总是很容易生病。愤怒与高血压、冠心病、酒精和药物滥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管理愤怒,一是提升自控力,二是利用有效的行为仪式来处理愤怒。

非利手练习利用替代奖励激发自豪感将需要自控的行为变成习惯减少不必要的决策,有计划地使用资源适当补充糖分

当我们必须做一些艰难的事时,试着给自己一点点的即时奖励,我们会拥有更多的力量坚持前行。

培养自豪感,并将注意力拉离诱惑物。自豪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每日的收获来体现。

利用习惯的力量——将需要自控的行为变成自动化的习惯。

表达——一切不愉快情绪的速效药,当需要遭到阻碍时,我们可以练习用语言更好地描述事实、表达感受并提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