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问题和痛苦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问题。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决某些问题,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的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承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我们就能从痛苦中学到很多东西。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
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通过自律,在面对问题时,我们才会变得坚定不移,并能从痛苦中获取智慧。我们要求自己和孩子自律,其实就是在培养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取成长。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子不教,谁之过
培养孩子学会自律,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如果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就无法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并找到教育他们的正确方式。
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育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聪明的父母决不会这样做。问题发生之前,他们就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他们会用恰当的敦促、鼓励和表扬,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责备,来巧妙地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教他们学习自律。
富有爱心的家长,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当孩子面临痛苦抉择时,他们会真心实意与孩子一块儿去经受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领受父母的这片苦心。
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坚固的自信会让他们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
解决问题的时机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
尽可能早的面对问题,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序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
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
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忠于事实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想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
要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迎接挑战
完全忠于事实,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严格地自我反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一辈子保持诚实。
认识和忠于事实带给我们的非凡价值,将使痛苦显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带来的快乐,甚至远远大于痛苦。
隐瞒真相
如何做才能不违背忠于事实的自律精神: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其次,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处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利欲、刻意讨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而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第五,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第六,评估的要领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
我们通常会低估而不是高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
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不必面临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必要时候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要想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克制脾气的能力。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自己的“情商”。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有些时候就必须要进行较大规模的放弃。
人生各个阶段需要放弃的东西:
- 无需对外界要求做出回应的婴儿状态
- 无所不能的幻觉
- 完全占有(包括性方面)父亲或母亲(或二者)的欲望
- 童年的依赖感
- 自己心中被扭曲的父母形象
- 青春期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
- 无拘无束的自由
- 青春时期的灵巧和活力
- 青春的性吸引力
- 长生不老的空想
- 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
- 身体永远健康
- 最后,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放弃与新生
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决策的能力。
爱
爱的定义
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作者给予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最后,爱是一种意愿。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出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的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
依赖性
消极性依赖,指的是患者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做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摆脱依赖性的方法:适当进行角色互换,就像是进行有趣的游戏,可以给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更可以减少对对方的依赖性。它可以训练我们在没有伴侣支持的情况下,仍然正常生活,而不是突然间失去主张,不知所措。
以牺牲自由而获取安全感,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唯有学会独立,体察彼此真正的需要,才能够组建美满的家庭,使婚姻关系更加持久。
精神贯注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自我牺牲”
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精神贯注。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关注的艺术
爱可以给我们勇气,使我们敢于迈向未知的领域,敢于拓展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限。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
为什么要倾听孩子:首先,愿意这样做,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爱,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第三,对孩子的倾听越多,就能从孩子口中听到有价值的东西。意识到孩子的特别之处,就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们的话语,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更多。第四,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就越是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你对孩子的了解少得可怜,那么你教给他们的东西,不是他们没兴趣的,就是他们早已知道的,甚至比你的理解还要深入。最后一点,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更加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如果你了解孩子,教育得当,孩子就渴望从你那里学到更多。他们学到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成为出色的人。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失落的风险
完整的人生势必伴随着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心爱之人或心爱之物的逝去。如果你想避免其中的痛苦,那你恐怕只有完全脱离现实,去过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
把死亡当成“最忠实的朋友”,可以丰富心灵,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理性和现实。在死亡的指引下,我们会清醒地意识到,人生苦短,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不敢正视死亡,就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永远无法体会生命的宏大意义。
冲突的风险
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如果你具有爱心,而且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
- 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了吗?
- 我的动力是为对方着想吗?
- 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处于模模糊糊的假想?
- 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
- 他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我是否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呢?
- 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是出于一己之私呢?
传统观念认为,友谊意味着永不冲突,甚至意味着吹捧和奉承,而不是将对方的缺点一语道破,只有没有冲突的友谊,才能天长地久。但是,以这种原则建立起来的关系脆弱得不堪一击,并不算是真正的友谊。
友谊必须以爱为出发点,适当的指责和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这样才能成功构建持久的人际关系。
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会行使批评权。他们深知肩负的责任。爱使他们勇气倍增,敢于面对任何考验。
爱与自律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对方心智的成熟。
爱与独立
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也不具备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患有自恋症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情绪和状态,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对他们的需要也不加体会。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也很少懂得体察别人的感受,这是童年家庭负面影响的结果。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自我的延伸。
不能接受所爱之人的独立性,就会给亲情和爱情带来危害。
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双方都有责任照顾后方营地,都要追求各自的进步,都要攀登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巅峰。
爱与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不是依靠单纯的激励,不是借助于任何“符咒”或采取特殊治疗方式,而是依靠医生与患者对治疗过程的共同投入。
所有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情感关系,其实都是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的心理治疗关系。
成长与信仰
信仰与世界观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人的信仰都来自其文化环境。
孩子的信仰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常常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父母充满爱心,悲天悯人,孩子们就会相信世界充满爱心。睚眦必报,孩子成年后就会感觉世界充满邪恶。从小得不到关心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充满戒心和敌意。
科学与信仰
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我们必须消化和吸收新的信息,扩充眼界,敢于涉足最新的领域。只有怀疑和挑战,才能使我们走上神圣的自由之路。
我们必须从科学起步,以科学的信仰来代替父母的信仰。科学的信仰,旨在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与世界观。经由质疑、挑战、检验的信仰,才是属于我们的信仰。
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才能有成熟的心灵。完全沿袭父母的信仰,就会处处碰壁。
除非经过亲身体验,否则我们就不可以自以为无所不知。唯有多次重复实验而获得的经验,才是值得信任的知识。只有在相同的情况下,其他人通过类似的经验,也能够得到一致的结论,才能证明经验可靠。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宗教分为很多种,信仰的层次也分为很多种,某些信仰可能具有危害性,另一些则未必有害,甚至可以造福民生。
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事物,就会感觉到身边处处有奇迹。
恩典
恩典,通常在宗教或哲学背景下被讨论,是一个深奥但又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
宗教角度:在许多宗教信仰中,尤其是基督教,恩典通常指的是上帝无条件地爱与恩待人类,尤其是对于人类的缺点和错误。这种恩典是不需要人们去赚取的,它是一种礼物。例如,在基督教中,耶稣基督的牺牲被看作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大恩典,旨在拯救人们脱离罪恶和死亡。
哲学或道德角度:恩典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美德,即慷慨地给予他人帮助或善意,而不期待回报。在这个意义上,当某人对他人表现出恩典时,他们是在无私地帮助,给予或宽恕,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日常用语:在更日常的语境中,“恩典”这个词有时也用来形容某种优雅、优美的行为或态度,比如说“她以恩典的态度面对挑战”。
总之,恩典是一个涵盖了宗教、哲学和日常生活多个层面的概念,它关注的是无条件的爱、慷慨的给予和优雅的行为。
潜意识的奇迹
心理疾病并非潜意识所致,而是意识层面的一种现象,或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关联出现了问题。
人们不经意间说出某些奇怪的话,做出异于平常的举动,原因各种各样,但往往是受到压抑的东西的一种自然流露,其中既包括消极的东西,也包括积极的东西。它们是客观而真实的,尽管我们可能不想公之于众。
要让心智成熟,我们需要聆听潜意识的声音,让意识中对自己的认识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进化的奇迹
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它必须与自然法则对抗,必须跟循规滔距的自然倾向背道而驰。
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己和一个健康的自己。健康的自己是积极的,它推动着我们心智的成熟。它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它愿意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甘愿冒心智成熟带来的一切风险。病态的自己不想让我们付出任何辛苦。它坚守熟悉的、陈旧的过去,害怕任何改变和努力。它只想不惜代价地享受舒适,逃避痛苦,宁愿为此付出“无效”“停滞”乃至“退化”的代价。
邪恶的问题
所谓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
邪恶是运用一切影响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与自我完善的行为。
熵的进化和爱的进化,是两种对立的力量。